0516-66627166
 
 
关注:1033 2015-07-10 13:48

中国塔机发展史

已关闭 悬赏分:0
中国塔机发展史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站在北京景山公园的万春亭里,就可以轻松地将北京城一览无余,而如今,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 已经使景山显得不再高大。塔机的大批量应用,帮助这些高楼大厦迅速拔地而起。   到了俄罗斯,看看俄罗斯建筑企业生产使用的塔机,就能够对中国塔机制造行业发展变化之大有深刻的体会。中国的 塔机制造行业相比俄罗斯要领先至少20年,这源自中国塔机制造行业在改革开放之后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   “塔机”,是工民建施工机械化的典型标志,塔机起升能力与安装高度的不断提升,带动了建筑施工工法的不断进步。尽 管在一些超大型水电、桥梁、超高层建筑工程中还不时看到原装进口塔机的身影,但塔机进口已经是微乎其微,这也是中   从90年代初期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市场,到近年来,批量出口到欧美、俄罗斯、中东市场,中国塔机是中国工程建设机 械行业出口的明星,主流企业也逐渐在海外市场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但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张,一方面提升了中国塔机制造 的工艺水平,但一方面也使企业疲于应付订单,无法集中精力提升企业研发水平。随之而来的价格战,不断在国内外打 响,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物流价格不断提高,更是令许多中小型塔机企业叫苦不迭。   中国很多相同起重吨位的塔机模样都差不多,这源于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国塔机影响最大的事件,即1984年开始的引进 法国波坦(Potain)三种型号的产品。随后中国开发的新型塔机产品,很多都能够隐约看到波坦塔机的影子。而市场迅猛 增长,令新进入者不断受到各种诱惑,一套图纸传遍中国大半个塔机行业,促使中国塔机”长“得越来越像。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塔机行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力越来越强。积极与各种层面用户深层次接触,不断改进塔机 性能与配置,以适应工法的不断变化;满足超高层建筑使用的动臂塔机和群塔作业要求的平头塔机品种日益丰富;变频技 术在更多的制造企业开始普及……“中国塔机当自强”的口号已经逐渐转化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赢利能力的现实行动   本文以笔者的视角追寻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塔机发展的轨迹,以期用典型的事、典型的人、典型的企业见证中国塔机 30年发展历程。   1983年技术引进:中国塔机发展里程碑   毫无疑问,对中国塔机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1983年建设部组织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四川建 筑机械厂、沈阳建筑机械厂、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全套引进法国波坦(Potain)三种塔机产品全套制造技术与工艺图纸 。这次塔机技术全套引进,中国塔机制造水平因此提升了至少20年,奠定了中国塔机制造业向现代化整体迈进的基础。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东德传入我国的“建筑师Ⅰ”和北京建筑工程研究所刘佩衡等专家组织开发的“红旗Ⅰ、Ⅱ”型塔 机一直是我国塔机行业主流产品,这几款产品的典型特点是下回转、轨道行走、动臂变幅不可负载、整体托运。据不完全 统计,截止80年代初期,全国累计生产16tm“红旗Ⅱ”塔机3000余台,广泛用于各地6层以下建筑工程的吊装施工,效益显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带动各种工民建工程迅猛发展,原有的红旗塔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施工需要。中国塔机 制造行业该如何走,究竟哪种产品更加适应中国建筑市场需要,一代塔机人为之苦思冥想,却不得要领。   梅琨,原沈阳建筑机械厂总工程师,1963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沈阳建筑机械厂,1983年引进波坦塔机技术时,作为 沈阳建筑机械厂主任工程师参与了全过程合作。   作为亲历者,梅琨回忆了当时引进波坦塔机的一幕幕场景:“80年代初期,我们已经有机会接触国外的塔机技术和发展 趋势了。记得我每次到北京出差,都住在建设部三号楼招待所,最吸引我的就是可以到旁边的一个建筑书店翻阅国外的产 品资料和专业书籍,非常开眼界,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水平臂小车变幅的塔机在国外是那么普遍,特别是对利勃海尔和 波坦的塔机技术有了一些朦胧的了解。同时,国外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在国内召开一些小型的技术交流会,向国内传播最新 的塔机设计制造理念。在几届行业年会上,应该继续搞红旗塔机及其变形产品还是搞利勃海尔和波坦系列小车变幅塔机, 成为争论的焦点。老同志相对倾向于继续搞红旗塔机,两派争持不下,没有最终的结论。这期间,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和 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的几位工程师谢跃庭、胡兆林、黄轶逸也开始模仿设计利勃海尔的上回转和下回转塔机。”   原建设部机械局负责塔机技术引进的孙殿武同志主持了当年与波坦的合作,终结了这场没有结果的争论。1983年,由 中国建机总公司、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牵头,四川建筑机械厂、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沈阳建筑机械厂参加,成立联合引   利勃海尔、波坦等三家公司进入首轮合作谈判,通过对这三家企业的考察,首先淘汰了规模与品牌影响力较小的一 家,而当时的法国波坦公司相对利勃海尔更加专注于塔机制造,品牌和实力都很强。更具诱惑力的是,法国波坦公司急需 现金周转,技术转让价格较低,并承诺不仅将全套产品图纸与工艺交与中方,还将配套机构、电气的生产技术全套转让给 中方,这对于没有小车变幅式塔机配套件加工制造经验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984年,联合引进办公室与法国波坦公司正式签约,全套引进F0/23B、H3/36B、GTMR360B三种产品,支付技术转 让入门费350万元人民币,另外购买了一部分进口零部件,总计600多万元人民币,并先后派人去法国参加为期一、二个月   沈阳建筑机械厂负责GTMR360B整体托运、下回转式塔机的消化吸收工作,四川建筑机械厂负责H3/36B的消化吸收, 而北京建筑机械厂则承担了后来被认为市场上最热销产品F0/23B的消化吸收工作。从图纸的转化、标准的制定、工装工艺 的配备,小车变幅式塔机在中国彻底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1986年开始的钢结构国产化、进口电气与机构部件组装,到1987年基本实现国产化;每家厂在1989都实现了七、八 十台的年产销量,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三大主力厂不仅全部掌握了小车变幅式塔机制造技术,还带出了一批配 套件生产企业,例如贵州永安电机厂,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齿轮车间等配套企业成为主力配件供应企业。   在引进国外塔机技术的同时,国内建筑企业80年代还先后从利勃海尔、波坦等国外著名企业进口数量可观的自升式塔 机,这些塔机对满足当时施工实际需求,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随着三大主力厂批量生产能力的形 成、工艺水平及产品质量的提升,批量进口塔机在中国彻底成为历史。   1989年,时隔五年之后,建设部和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与三大主力厂共同对这次引进消化法国波坦塔机制造技术进行 了总结验收,标志这次成功的技术引进完美收官。

  梅琨后来到法国波坦参加设计培训时,发现一个现象,这三种塔机的样本已经不再出现在波坦公司的产品资料中,这 说明波坦公司在转让给中国这三种产品的制造技术之后,彻底停止生产这三种产品,“没有这三种产品的技术引进,就没有 中国塔机的今天。”梅琨等一些老专家对三种产品在法国的停产多少有些遗憾,但仍然感谢波坦真正带着中国人进入了塔机 执著川建,执著袁著曦   四川建设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四川建筑机械厂,简称“川建”),引进消化波坦技术的三大主力厂之一,至今 仍然是中国塔机制造加工实力最雄厚、自配套能力最强,超大型塔机制造最具实力的企业。   1966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已经在川建”服役“超过41年的川建董事长、党委书记袁著曦,1993年开始就享受国务院 特殊专家津贴待遇,1994年还获得过建设部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他应该称得上中国塔机制造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这位出生于胶东半岛的山东人,至今说话还带着些许青岛口音,嗓音洪亮、说话直截了当,袁著曦的性格始终保持着一   “我1985年当上了川建一把手,至今已经20多年的时间了。2001年,川建改制工作圆满成功,实现了全员持股,管理 层持股比例不到8%。川建这几年发展非常稳健,每年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都在15%以上,今年将实现4个多亿的销售收入, 利润超过3000万人民币。”袁著曦用简短的语言总结了川建近年来的发展:“职工们把股份攥的都很紧,相互之间很少转 让,只等着年底分红,这也是我为之自豪之处。在四川成都这方土地上,我们实现了职工的安居乐业,企业的稳步发展。”   与国内很多建筑机械制造企业不同的是,川建前身是解放军装甲兵系统的兵工战备企业,加工实力非常雄厚,这是当 时计划经济时代三线工厂的普遍特点。塔机是川建军转民的主要产品。而袁著曦曾经全面参观考察过德国利勃海尔和法国 波坦,他对利勃海尔的理念“卓越工程设计意味着保持关键的厂内制造能力”同样非常认可,对所制造的产品及部件保持绝对   “在消化吸收波坦H3/36B塔机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能引进吸收自主制造的就全部自制策略。国内采 购不到关键的机加工设备,我们就与香港的贸易公司开展补偿贸易,出口塔机,换回关键的加工设备,三座标测量机、预 处理生产线、水下等离子切割机、3米滚齿机、5米立车、数控切割机、100多台二氧化碳保护焊机都被我们引进回来,全   如今,川建不仅有着完备的机加工条件,还有电炉炼钢车间、锻造车间、三条热处理生产线,不仅实现了钢结构全部 自制,还可以制造三大机构、油缸、泵站、电控柜、测力环、毛坯件等,甚至F0/23B回转支承也可以实现自制。   为了提升三大机构的工艺水平,川建还在厂内架设了国内少有的机构部件试验台架,通过反复几千次的循环试验,发 现三大机构的设计和质量问题,进行改进。“法国波坦的整机试验场非常大,不仅能做部件试验,还能做结构疲劳试验和整 机试验,上万次的工作循环反复是波坦塔机品质的绝对保证,我们还做不到。”袁著曦对中国塔机水平与法国波坦的差距有   川建总经理王宝田:“川建近年来重点放在提升产品可靠性上面,川建塔机产品供应的高端客户对塔机性能和可靠性要 求越来越高,同样促使川建塔机机构和结构工作级别的全面提高,另外对于不断增长的大型与超大型塔机需求和动臂塔机 需求,川建仍然定位在自主开发,逐步取代进口的发展方向。”   2008年5月1日,投资1200万元的川建重型钢结构车间顺利投产,80t天车和轨道基础不仅可以满足1500tm超大型塔机 的制备要求,还为2200tm塔机的制造预留了加工实力。在袁著曦、王宝田和川建人的思想中,能够做到利勃海尔和波坦最 大定型产品2200tm塔机,是他们一定要实现的目标。 沈阳建筑机械厂研发之路   沈阳建筑机械厂(现为沈阳三洋重工集团),是我国最早专业批量生产塔机的企业,在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每 年生产红旗Ⅱ塔机120多台,在塔机制造行业,是首个获得国家质量奖牌的企业。作为1984年引进波坦塔机制造技术的三 大家之一,沈阳建筑机械厂在之后的产品研发方面,始终走在行业前沿,见证了我国塔机研发制造水平不断进步。从早期 的红旗Ⅱ-16、QTG60、QTK25,到84年引进的GMTR360B快装塔机,沈阳建筑机械厂原本是要紧随国外快装式塔机占主 流市场的发展潮流,展开新品研发与生产。无奈国内塔机使用水平所限,快速安装塔机始终无法成为主流产品。于是,沈   1994年,沈阳建筑机械厂首先利用1984年的引进技术,并参照波坦新开发的MD系列塔身,结合我国国情研制成功大 型塔机K50/50;   1995年,开发了可带载变幅的动臂塔机FL25/30,适应了国际市场发展需要;   90年代后期,将建筑用塔机推向造船业和港口起重业,形成了符合国际潮流的门座式塔机系列;   90年代后期,沈阳建筑机械厂陆续开发了R5416、R7427平头式塔机;   2001年,研制成功900tm超大型塔机,开始在水电和大型钢结构建筑中取代进口超大型塔机。   在企业最艰苦的时期,沈阳建筑机械厂实现转制,并入沈阳三洋重工集团,使企业延续了老国有企业的辉煌,焕发了 新的活力,如今已成为集塔机、履带式起重机、电梯、化工容器、钢结构生产的大型民营企业。[1]   而引进法国波坦技术三大家之一的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则被纳入转卖企业的行列。沈阳三洋重工集团参与北京建筑 工程机械厂并购谈判,无奈的是,北京工程机械厂花落国内另一家崛起的大型塔机制造企业——抚顺永茂。 永茂崛起:天道酬勤、人道重情   走进北京永茂建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的办公室只有门牌号,没有部门名称和领导职务 。笔者虽没有去过抚顺永茂建机总部,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抚顺永茂建机和北京永茂建工的办公室一样,都只有门牌号码 。这也许只有永茂建机的员工才能深刻体会这种企业文化的魅力。   永茂建机成立时间相比较并不算长,1996年之前介入了建筑机械的制造,主要是为主机厂生产配套出口塔机的标准 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不仅使深谙海外市场经营之道的孙兆林和田若南两位当家人,掌握了塔机行业生产和运作模 式,也使他们下定决心将国外塔机制造大牌企业树立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塔机制造”名牌。

  1996年,抚顺永茂正式进入塔机制造整机市场,定位很高,最早开发的产品就是125tm塔机,这在国内新入行的企业 中,实属少见。前期发展过程中,永茂建机十分注重借鉴和吸收国外知名塔机制造企业产品制造技术及生产管理经验,与 此同时,针对不同客户、不同市场的需求,永茂建机对产品做出许多个性化设计,将通用技术转化为永茂自身的品牌特性 。永茂建机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坚实的技术团队合作,曾经用56天时间就完成了新产品的技术论证、设计与样机试制, STL293 STT403   2001年,北京开始淘汰中小型塔机,永茂建机又借此机会积极进入北京市场,并依靠诚恳的服务理念赢得了这个全国 最高端塔机市场的客户尊重。紧接着,上海、广东、香港、东南亚、中东、欧美市场相继成为永茂建机不断进步的一个个   永茂成立初期,孙兆林去香港考察中国海外公司某施工项目的塔机使用情况,现场有中国制造的塔机,也有国外大牌 塔机。国外塔机司机对孙总毫不客气地说:“中国塔机不行。”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孙兆林,振兴塔机行业、振兴中国塔机制造   2006年,永茂建机控股北京建筑工程机械厂(北建厂),并成立了北京永茂建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塔机制 造行业近年来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作为建设部引进波坦塔机技术承担消化吸收的三大主力塔机厂之一,北建厂在中 国塔机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停产三年,经历了停产、卖地、建厂、重新开工一段痛苦的煎熬,无奈受体制和市场所限,在 重新开工之后又步入经营困境,这也是非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力不从心的一个缩影。   永茂建机控股北建厂,令这个沉闷的老国有企业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也进一步扩充了永茂建机的加工制造实力。随 后,永茂建机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收购抚顺工程机械厂、无锡塔机厂,意欲布局海外,永茂建机成了中国塔机制造行业一   “天道酬勤”是永茂建机经营企业的核心理念,“人道重情”则是永茂建机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永茂建机创业初期,工资 待遇并不高,抚顺地处东北,也不是高端人才聚集之地,但永茂建机人才能力培养机制,为永茂建机能够始终走在塔机制   永茂建机员工队伍非常年轻,人才流失率也很低,公司老总和一些热心人经常为到了婚嫁年龄的年轻人考虑终身大事 。员工结婚买房付不起房款,没问题,老板出房款大头,员工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剩下的自己确定一个比例,按月从工资 中扣除,免除还款利息。很多优秀的员工随着永茂建机的发展而逐渐成长,成为中国塔机制造行业新一代的接班人。 中联重科塔机的三大步   对于中联重科这家以混凝土机械和工程起重机为发展龙头的企业来说,建筑起重机械事业部成立三年以来迈出了三大 步,将建筑起重机械提升为中联重科一个闪亮的增长点。   2006年初成立之时,建筑起重机械事业部重新组建营销系统,对运作体系进行全面整合,当年实现销售同比增长 40%;2007年着手大型平头塔机研发、制造,并实现销售收入翻番;2008年成功推出大型动臂塔机和超大型塔机D1100, 并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   这几年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这与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坚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齐头并进;瞄准国际先进水 平和发展趋势;以产品创新为不竭动力;不断为用户提供超群的产品解决方案密不可分。中联重科遍布全国的营销与售后 服务网络系统也为建筑起重机械实现区域市场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   同时,中联重科又是塔机行业唯一一家能够实现制造厂商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的企业。2006年,中联融资租赁公司旗下 的北京中联新兴建设机械租赁有限公司经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成为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 第一个获得融资租赁资质的企业。这也为中联重科在国内建筑起重机市场上创造了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据悉,融资租赁 这种模式已经被北京等发达城市很多建筑起重机租赁公司所接受,成为租赁公司选购塔机的标准模式。   “随着中联重科全球发展战略的实施,全球数十个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中联重科的塔式起重机。2009年初,全球最大的塔 机制造基地将在湖南常德落成投产,具有先进制造工艺的塔机制造工厂将彻底解决中联重科塔机制造的产能瓶颈。这将为 国内外用户带来性价比更高的塔机产品,供货时间也将更有保障。”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总经理黄群女士对长远发   2009年,国内几家大型建筑起重机械生产企业新生产基地都将陆续投产,国内大型塔机产能进一步放大,而2009年国 际宏观形势不甚明朗,国内、外大型塔机市场势必迎来一场更加激烈的竞争,黄群对此有着自己的想法:“中国塔机制造与 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元件质量不过关和创新能力不足,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学习、 赶超,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中国塔机制造行业当务之急需要重视的是,在产能放大的同时,严把质量关,避免出现类 似于‘三鹿奶粉’这样影响整个行业的质量事故,不能在国际上丢中国塔机制造行业的脸。”从大连理工大学起重机械专业毕 业,从事了20多年塔机设计、制造、部件采购,对中国塔机有着深厚感情的黄群总经理更希望中国塔机制造行业能够一步 孙在鲁的 塔机情结   孙在鲁,原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退休后,出版了《塔式起重机应用技术》和《特 种设备安全使用知识》两本书。他是老一代塔机技术专家的代表,也是很多年轻一代塔机制造领域技术工作者的入门老 师,很多年轻人就是看着他的书,了解了什么是塔机。   1963年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后, 孙在鲁又在清华作研究生,主攻结构计算分析,重点针对飞机结构,也就是解决 轻量化和安全保证的矛盾。遗憾的是,研究生毕业时因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他没能去航空部门的研究所,却进了重机 行业的工厂,后经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才进入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   1979年,落实政策后来到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孙在鲁,很快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汽车起重机伸缩臂计算方法的研 究》科研项目中,该项目于1984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18家企业拿到了这项技术,为中国刚刚起步的汽车起重机伸 缩臂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孙在鲁也从这里开始找到了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   80年代末期,国家缩减了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的科研经费,孙在鲁所在的第九研究室面临着生存的压力,迫使他们由 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塔机设计。“搞广大基层施工企业买得起的塔机”成为孙在鲁筹划塔机开发的第一个目标,随着各种中小吨 位塔机逐渐受到市场欢迎,孙在鲁将目光盯在了大吨位塔机的设计开发。

  就在这段时间,他培养出不少年轻的科技人员,他们现在已成为中联重科的技术骨干。同时,他还带动了不少工厂的技 术开发,如长航电机、江特电机都是在他的引导下,为行业开发了不少新的特种电机品种。再后来,他又担任了中联重科 的副总工,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他主抓《建筑工程机械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从国家获得1400万的科研经 费,以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和中国建研院廊坊建筑机械化研究所牵头,组织有关厂家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其中,250tm塔   由于常年从事技术工作,废寝忘食的在电脑边整理书稿和材料,孙老退休后出现了眼底出血症状,无法再继续从事文 案工作。尽管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执意挽留,孙老仍然坚持取消专家待遇,默默无闻地为塔机行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孙老经常到各种塔机事故现场考察指导,总结塔机使用与设计的缺陷:“国内塔机应用现场事故率居高不下,群死群伤 事故时有发生,光是靠惩罚性措施是无法改变的,这需要塔机司机不仅掌握操作知识,还要对危险源有着深刻的认识,必 须提高操作司机的素质,杜绝在现场随意拆卸安全装置现象的发生。塔机生产企业如果能在塔机上安装塔机工况显示仪, 也会对降低安全事故大有帮助,很多事故都是司机不能及时认识到已经处于危险状况下发生的。”孙老还经常对各种事故案   孙老是为中国塔机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代表,他们大多工作在三家科研院所: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 、中国建研院廊坊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这三家单位在上世纪一直是建设部领导的三家建设机械 科研单位,为我国建设机械整体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山东塔机现象   “山东塔机”,以地区的名字类分这个地区的塔机产品,足以说明山东塔机的相似性和产量之大。山东塔机以小型塔机为 主,25tm,40tm、63tm构成山东塔机主要品种,而且图纸的来源差别不大,塔机长得模样更是没有什么差别,因此被冠以   国内近年来塔机产销总量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占中国塔机产销总量半壁江山的山东塔机,没 有明确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生产塔机数量最多的是山东威海的华夏集团,总量6000台,相当于其他地区骨干企业产 销量的十倍,甚至二十倍。而在威海和烟台地区,其他几家规模相对小些的企业,加起来产销总量又相当一个华夏集团。   山东塔机大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基础建设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发展的产物。山东塔机为广大中小城市 建设迅速实现施工机械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是不可抹杀的。   产品同质化严重、批量大,利润微薄,目标客户基本相同,因而造成山东塔机竞争的主要策略就是做大规模、做大现 金流,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价格竞争”。   商业竞争是异常残酷的,这在山东塔机表现尤为明显。在发展初期,塔机企业门口经常有些人和货运司机套近乎,这 些人就是竞争对手派过来打探消息的,问问塔机发货到哪个区域、哪个省市,再进一步问问是哪个客户,有没有联系方式 。即使什么也问不出来,也要统计出这家企业每个月发货量有多大,主要目标市场在哪里。之后的事情可想而知,派业务 员过去,告诉客户,“我们的塔机比他们的价格还低”。至今,很多企业在塔机发货时根本不给司机接货单位的联系方式,只   长期的价格竞争令企业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更没有实力去投入研发与设备更新。而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山 东塔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终于走到了一起。2004年,在山东华夏集团的号召下,成立了威海市塔机协会,将威海与烟 台附近的20多家企业老板聚集在一起,最终达成协议,制定一个价格区间,塔机定型产品可根据各家原材料成本的不同, 相对标准价格上浮或下浮3000元。如果哪家违反协议,惩戒手段就是其他企业集体与配套件供货商谈判,切断违规企业的   这是件好事,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就有一家企业跳出价格联盟,悄无声息的迅速而广泛地向用户宣布降价, 迅速占领了一些目标市场,令其他企业措手不及。很快,价格联盟就土崩瓦解,重新开始了又一轮恶性竞争。   山东塔机发展不仅为地方财政收入贡献不菲,也带动了劳动力就业,配套件生产企业和物流产业也从中获益,还迫使 其他地区塔机制造企业走上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的道路,向高端塔机产品不断换代。2008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和土地政 策的收缩,山东塔机受到了明显影响,产销量下滑巨大,山东华夏集团在缩减产量的同时,也开始逐渐进入中等吨位塔机   以上内容,当属中国塔机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之点滴事件,难以涵盖中国塔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塔机制造行业还 有一批志士仁人为之奋斗,为之倾情。   四川锦城建机,一群充满活力与见识的高管团队,在梁杰总经理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发展的独特之路,成 为中国塔机制造业的一颗耀眼新星;[3]   杭州科曼萨杰牌则采取与海外知名塔机品牌合资的形式,全面提升了自己的研发与制造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马尼托瓦克起重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世界著名的起重设备制造商,同样在中国市场上快速发展Potain(波坦) 品牌塔式起重机,位于张家港的工厂成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国塔机制造的几个重要基地,东北地区的沈阳,华东地区的杭州,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还伴生着众多的塔 机制造企业,他们同样是中国塔机进步的有力推动者。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苏ICP备15022414号-1by:徐州网络公司